您的当前位置:食道炎 > 疾病百科 > 真菌性食管炎临床及内镜下表现特征
真菌性食管炎临床及内镜下表现特征
白癜风胶囊 http://m.39.net/pf/a_6748613.html济南白癜风医院 http://pf.39.net/dbfzl/140109/4324214.html
随着内镜技术及医疗水平的不断发展,真菌性食管炎的检出率呈逐年增长趋势,可能是慢性病的发展、抗生素的滥用及机体自身免疫力的下降等相关因素造成患者消化道、呼吸道正常菌群失调、炎性反应机制、天然黏膜屏障破坏,逐渐引起临床医师的高度重视。本文就宁医院年1月至年12月行胃镜检查诊断为真菌性食管炎患者例进行回顾性分析。
研究是如何开展的?
一、纳入患者的特征
年1月至年12月,经胃镜下诊断为真菌性食管炎的患者共计例。其中男性例,女性例,男∶女为1.62∶1,年龄分布12~86岁,中位年龄55岁,临床症状主要表现为上腹痛、腹胀、反酸、胃灼热、吞咽困难、胸骨后不适、哽噎感、恶心、呕吐等。
1.纳入标准:
(1)根据胃镜诊断标准诊断为真菌性食管炎患者(胃镜检查的标准为可见到食管黏膜表面有散在的白色或黄白色的点状、斑片状伪膜和豆腐渣样物,伴黏膜充血水肿或糜烂,甚至溃疡,黏膜质脆易出血);(2)检出的患者均由副主任医师以上职称的医师操作;(3)临床资料完整的患者。
2.排除标准:
(1)胃镜下诊断不明确的患者;(2)临床资料不完整的患者。
研究得出了什么结果?
一、检出的真菌性食管炎患者分析
~年共行胃镜检查的患者数有例,检出真菌性食管炎患者例,总检出率为1.3%,每年的检出人数呈逐渐上升趋势,但每年的检出率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年检出的真菌性食管炎患者人数分析
二、真菌性食管炎患者临床资料分析
临床资料包括年龄、性别及主要临床症状。检出的例真菌性食管炎患者中男性例,女性例,男∶女=1.62∶1;年龄分为3组,其中40岁的有例,40~60岁的有例,≥60岁的有例;临床表现包括上腹痛、胸骨后不适、腹胀、反酸、胃灼热、吞咽困难、哽噎感、恶心呕吐。见表2。
表2~年检出的真菌性食管炎患者临床资料分析
三、真菌性食管炎患者内镜资料分析
内镜资料包括镜下Kodsi分级、发病部位及合并疾病。检出的例真菌性食管炎患者的镜下Kodsi的分级分别为:Ⅰ级例,Ⅱ级例,Ⅲ级93例,Ⅳ16例;发病部位为:食管全段例,食管上段50例,食管中段82例,食管下段55例,食管中上段78例,食管中下段例;合并的主要疾病有:食管疾病包括:Barrett食管3例,反流性食管炎35例,食管癌5例,食管静脉瘤5例,食管溃疡4例,食管裂孔疝8例,食管憩室1例,食管胃黏膜异位2例;胃部疾病包括:贲门癌4例,贲门失迟缓症1例,急性胃炎3例,慢性胃炎例,慢性胃炎伴胆汁反流66例,胃癌19例,胃黄斑瘤7例,胃溃疡66例,胃息肉21例;十二指肠疾病包括:十二指肠溃疡14例,十二指肠炎6例。见表3。
表3~年检出的真菌性食管炎患者内镜资料分析
四、真菌性食管炎患者合并幽门螺杆菌感染分析
例患者中通过快速尿素酶实验检测的幽门螺杆菌患者95例,其中阳性39例,阴性56例,感染率为41%。
研究结果给了我们哪些提示?
真菌性食管炎是指由于白色念珠菌侵入食管黏膜而引起的一种溃疡性伪膜食管炎症。白色念珠菌可存在于正常人的口腔、上呼吸道、胃肠道的黏膜上,消化道带菌者可达50%。该菌是一种条件致病菌,在某种因素的作用下与宿主之间的生态平衡被打破时,则成为致病菌。本研究回顾性分析4年间真菌性食管炎检出的患者人数,结果显示呈逐年增长趋势,但其每年的检出率无统计学差异,检查人数的逐渐增多这可能与该地区人民生活环境、医疗水平、胃镜的广泛使用及人民健康意识的提高等因素密切相关。
导致真菌性食管炎发生的主要原因包括:(1)恶性肿瘤、糖尿病、肝硬化和艾滋病等可造成机体免疫能力严重下降甚至免疫缺陷,有利于真菌性食管炎的发生;(2)抗生素的滥用导致菌群失调,条件致病菌变为致病菌,可导致真菌性食管炎;(3)激素可抑制机体免疫过程的多个环节,免疫抑制剂、化疗药物则同时具有免疫抑制和骨髓抑制作用,均可导致食管抗感染能力减弱,诱发真菌性食管炎;(4)非甾体抗炎药可通过削弱黏膜的防御和修复功能而破坏食管黏膜屏障,使真菌易于感染;(5)反流性食管炎患者受胃酸和十二指肠反流物的刺激,使食管黏膜受到损伤,破坏了黏膜屏障,增加了真菌性食管炎的发病机会;(6)环境因素、生活习惯、精神状态和居住环境等任何导致机体免疫能力下降及食管黏膜屏障作用削弱的因素,都将增加真菌性食管炎的发病机会;(7)老年人由于机体免疫抵抗力下降,易感染真菌,发生真菌性食管炎的概率较大。但具体的机制尚不明确,仍需进一步大样本数据证实。
真菌性食管炎无特异的临床表现,主要包括胸骨后疼痛不适、吞咽困难、进食哽噎感、反酸、胃灼热、上腹痛、恶心呕吐等,另可伴有胸闷、乏力、腹胀等症状,当疾病发展严重时可出现失眠、脱发以及电解质紊乱等现象。结合本文该病的主要临床表现为上腹痛和胸骨后不适,其上腹痛可能与真菌性食管炎多合并慢性胃炎相关,而胸骨后不适可理解为食管本身症状的体现。但需与相关食管疾病、心肺疾病、腹部疾病及全身疾病等相鉴别,这需进一步的辅助检查排除诊断。而对于真菌性食管炎的诊断主要依赖于胃镜检查,可联合内镜下细胞刷片镜检或细菌培养或病理活检可进一步提高诊断率。既往的研究显示男性的发病率多于女性,这与本研究一致,可能与男性喝酒抽烟、生活作息不规律、饮食习惯等因素有关。本研究将发病年龄分为三个阶段,结果显示真菌性食管炎主要好发与40~60岁的患者,这与韦善学等的研究提到的该病发病高峰30~60岁相一致,其提示该病的发病年龄逐渐趋于年轻化,可能与患者的健康意识强、饮食习惯、滥用抗生素及过度口服抑酸剂等相关。这或许可为临床医师的初步诊断获得有效的信息。
真菌性食管炎的内镜下病变表现大不相同,轻者表现为食管黏膜散在点状豆腐渣样附着物,不易冲掉,黏膜轻度充血无溃疡。重者表现为弥漫分布呈大片白膜,可见片样溃疡,更甚者大量白色豆腐渣样附着物几乎堵塞管腔。按KodSi分级标准:Ⅰ级指食管壁见少数隆起白斑,直径2mm,黏膜充血,无溃疡;Ⅱ级指食管壁见多个隆起白斑,直径大于2mm,伴充血、水肿,但无溃疡;Ⅲ级指食管壁见融合的或结节样白色斑块凸起,黏膜充水肿,可见溃疡;Ⅳ级:具有3级表现加黏膜易脆,有时伴有管腔狭窄。
结合本研究,真菌性食管炎的镜下KodSi分级主要以I、II级多见,这与相关文献报道一致。其与本地区胃镜的普及、人民健康查体观念的提高及疾病本身的特点密切相关。而结合本文该病主要好发于全段食管,有研究发现真菌性食管炎的好发部位主要为食管中段,而有的文献称主要好发部位为食管下段。所以,该病的发病部位无明确的定论,需进一步的大数据统计分析获得。而对于真菌性食管炎合并相关胃镜检出疾病最多见的是慢性胃炎,其次慢性胃炎伴胆汁反流、胃溃疡、反流性食管炎、消化系统癌症等,其中主要合并慢性胃炎与相关文献报道一致。其中慢性胃炎、慢性胃炎伴胆汁反流及消化性溃疡患者易并发真菌性食管炎可能是因为胆汁反流性胃炎胆汁反流提高了食管的酸度,持续的高胃酸分泌和长期应用杀幽门螺杆菌药物导致菌群失调而引起食管感染真菌。而合并反流性食管炎的患者是因为胃酸反流提高了食管的酸度,食管黏膜屏障遭到破坏,导致真菌在此生长繁殖,有资料显示反流性食管炎合并真菌感染率高达17.86%。相关研究显示早期癌的组织内有15%真菌感染率,早期癌旁组织增生上皮中亦高达50%真菌侵犯率,也有报道显示真菌性食管炎患者中17.3%可能诱发食管癌。真菌性食管炎患者易合并幽门螺杆菌感染,本文中共检测95例患者,其中阳性患者为39例,说明与幽门螺杆菌有一定的联系,所以我们在临床工作中要警惕真菌性食管炎合并幽门螺杆菌感染,做到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但具体二者之间如何相互影响目前仍不清楚,仍需进一步的探究。
对于真菌性食管炎的治疗,国内外文献目前无统一的药物选择及疗程规定,多采用经验性治疗,主要治疗药物包括制霉素片、抗真菌药物、保护食管黏膜、抑酸、促胃动力等药物。对于确诊后的患者,首先应积极去除诱因,同时积极治疗原发病,再此基础上利用药物治疗,而临床抗真菌药物治疗应根据药敏结果合理选择抗真菌药物,以实现药物选择个体化,临床疗效最佳化,最大限度防止耐药株出现。
综上,真菌性食管炎的早期临床症状并不典型,但可借助胃镜联合内镜下细胞刷片镜检或细菌培养或病理活检做出正确的诊断,及时治疗原发病及去除诱因,临床上做到合理使用药物,根据药敏结果制定合适的治疗方案,可最大限度地降低疾病的发生率、降低消化道肿瘤的发病率及提高人群的健康水平。
来源:虎金朋,牛敏,杨珍,等.真菌性食管炎例临床分析.中华消化病与影像杂志(电子版),,9(4).
转自:消化科空间
消化界长期征稿:原创稿件及特约作者招募!
投稿邮箱:DDP
high-m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