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食道炎 > 疾病百科 > 内科之胃食管反流病与慢性胃炎
内科之胃食管反流病与慢性胃炎
APP开发求职招聘QQ群 http://liangssw.com/bozhu/12593.html
胃食管反流病
一、定义:
1.胃食管反流病(GERD)指胃十二指肠内容物反流入食管引起不适症状和(或)并发症的疾病。
2.GERD包括反流性食管炎(RE)和非糜烂性反流病(NERD)。
二、病因:
1.胃食管反流病最主要的病因是食管下括约肌(LES)功能障碍。
2.直接损伤因素为胃酸,胃蛋白酶,非结合胆盐,胰酶等反流物。
3.抗反流屏障结构与功能异常:激素(缩胆囊素,胰高血糖素,血管活性肠肽),食物(脂肪,巧克力),药物(钙通道阻滞剂,地西泮)可导致LES功能障碍。
4.食管清除作用降低。
5.食管粘膜屏障功能降低:长期吸烟,饮酒等。
三、临床表现:
1.典型症状:反流和恶心是最常见的症状,常发生在餐后1h。
2.非典型症状:可出现胸痛(需与心绞痛相鉴别,常出现在餐后),吞咽困难。
3.食管外症状:反流物刺激导致咽喉炎,咳嗽等;还可出现癔球症(咽部不适,有异物感,但无吞咽困难)。
4.并发症:上消化道出血;食管狭窄;Barrett食管。
四、辅助检查:
1.胃镜:确证反流性食管炎的最最准确的方法,金标准。胃镜下反流性食管炎的洛杉矶分级为:
①A级:一个及以上食管粘膜破损,长径<5mm。
②B级:一个及以上食管粘膜破损,长径>5mm,但没有融合性病变。
③C级:食管粘膜破损有融合,但<75%的食管周径。
④D级:食管粘膜破损融合,至少累计75%的食管周径。
2.24h食管pH检测:是重要诊断方法,用于胃镜不能确证的患者。
3.食管钡剂造影:用于排除食管Ca。
4.食管测压:可用于了解食管动力情况。
五、治疗:
1.目的:控制症状,治愈食管炎,减少复发和防治并发症。
2.质子泵抑制剂(PPI):是首选药,用于重度食管炎患者,疗程4-8周。
3.组胺H2受体拮抗剂(H2RA):抑酸作用相对较弱,用于轻中症患者,疗程8-12周。
4.维持治疗:PPI和H2RA都可用于维持,PPI首选。
5.抗反流手术治疗:腹腔镜胃底折叠术。
慢性胃炎
一、病因:
1.Hp感染:最常见的病因。Hp定居于黏液层和胃窦粘膜上皮细胞表面,产生氨和空泡毒素导致细胞损伤。
2.十二指肠-胃反流。
3.药物:阿司匹林或COX-2选择性抑制剂。
4.自身免疫:导致A型胃炎。
5.年龄。
二、A型胃炎与B型胃炎的鉴别:
1.名称:A型胃炎又叫自身免疫性胃炎,慢性胃体炎;B型胃炎又叫慢性多灶萎缩性胃炎,慢性胃窦炎。
2.发病率:B型胃炎更为常见。
3.病因:A型胃炎主要是自免因素引起;B型胃炎主要是幽门螺旋杆菌感染引起。
4.A型胃炎可出现恶性贫血,血VitB12降低,胃泌素升高,血中出现内因子抗体和抗壁细胞抗体,胃酸分泌显著减少。
三、临床表现:
1.大多患者无明显表现啊。
2.可出现非特异性症状,如中上腹不适,饱胀,钝痛等。
四、辅助检查:
1.胃镜及组织学检查:是确诊慢性胃炎的关键。慢性非萎缩性胃炎可见粘膜充血水肿或黏膜皱襞肿胀增粗;慢性萎缩性胃炎可见粘膜颜色变淡,皱襞变细而平坦,粘液减少,粘膜变薄。
2.幽门螺旋杆菌检测。
3.自免性胃炎相关检查:血清VitB12,血清抗壁细胞抗体等。
五、治疗:
1.绝大多数成人胃黏膜均有轻度非萎缩性胃炎,如Hp阴性且无糜烂等症状,可无需治疗。
2.若出现癌前病变,如肠上皮化生,假幽门腺化生,萎缩及异型增生,则需治疗。
3.抗Hp治疗:一般选用1种PPI+2种抗生素或1种铋剂+2种抗生素,疗效为10-14天。
4.对药物不能逆转的局灶高级别上皮内瘤变(重度异型增生或原位癌),可在胃镜下行粘膜下剥离术。
END
糖霜Fros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