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食道炎 > 食道炎预防 > 40岁男性患巨大食管血管瘤入院治疗1例
40岁男性患巨大食管血管瘤入院治疗1例
来源:食管外科电子杂志
1临床资料
性别:男
年龄:40岁
临床资料:患者主因下咽哽噎感半年入院。
现病史:患者半年前无明显诱因出现进食哽噎感,以进食干硬食物为主,无反酸、烧心,无呕血、黑便,症状逐渐加重。医院行胃镜检查见食管中下段2条不规则纵行结节状扭曲静脉,黏膜光滑,考虑为食管静脉曲张。
既往史:体健,无吸烟史,偶有少量饮酒,无其他慢性疾病史,否认肝炎及肝硬化病史。
2入院检查
入院查体:体格检查未见明确阳性体征。由于考虑到可能引起出血,故未行活检。复查胃镜,距门齿35~45cm处见3条隆起性病变,局部呈半球状,囊性感,考虑食管隆起。胸部CT检查见食管中段及下段增厚。实验室检查发现ALT和AST轻度升高,ALT/AST为0.79。血浆白蛋白和球蛋白水平正常。血清HbsAb和HBcAb阳性,而HBsAg、HBeAg和HBcAg均为阴性。
3治疗
由于不能完全除外为恶性病变,完善术前检查未发现手术禁忌,在全麻下行开胸探查。经左胸第七肋间进胸,探查病变位于食管下段,呈梭行膨大,约6.5cm×5cm×2cm大小,不能与食管黏膜剥离,且与心包关系密切。遂小心游离食管下段,并开膈游离胃,行食管下段病变切除,食管胃弓下吻合术。
4病理诊断
术后病理回报:混合型脉管瘤,上下残端(-)。
免疫组化:CK(-),CD34(+),F8(+),Vim(+),D2-40(-)。术后恢复良好出院。经术后随访至今已21个月,患者一般状态好,可进半流食,病变未见复发,已恢复日常体力劳动。
5讨论
食管的良性肿瘤相对少见,占所有食管肿瘤的1%以下,多数没有临床症状,手术确诊者仅占所有接受外科手术治疗食管肿瘤的10%。其中,食管血管瘤更是非常罕见,仅占所有食管良性肿瘤的3%。据我们所知文献仅有30余例的报道。但如果不予治疗或治疗不当,有时会引起严重的并发症。一般来说,血管瘤多见于皮肤、肝脏、肾脏等器官。食管血管瘤一般起源于食管黏膜下层,多数为尸检或手术中偶然发现。根据文献报道,该病以男性多见,患者的年龄分布广泛,从新生儿到老年人均可发病。食管血管瘤可发生于食管各段,通常不引起症状,常见的症状有吞咽困难、呕血或黑便,以及胸骨后疼痛等。本例中患者为中年男性,由于病变巨大而出现进食哽噎,且病变位于食管下段,与文献报道相符。
目前对该病的认识尚不完全清楚,病因仍不确定。由于该病的罕见且缺少特异性的临床表现,因此术前诊断较为困难,常可误诊为食管静脉曲张或食管癌。常用的检查方法主要为消化内镜及上消化道造影,内镜下活检或黏膜层的溃疡可引起出血,曾有过因活检引起大出血的报道。因此对于此类疾病应避免盲目活检。CT在该病的诊断方面起一定作用,可观察病变与胸腔内其他脏器的关系。其他检查还包括EUS和MRI等。其中EUS可帮助判断病变所在的层次,而MRI则对软组织之间的关系有所裨益。
对于没有症状且没有潜在出血倾向的患者可采取保守观察的方法。而对引起症状的病变的治疗方法也较多,包括电灼法、硬化剂注射法、放射治疗、外科切除、黏膜下切除等。对于可引起出血及梗阻的患者,仍推荐手术切除的方法。本例患者由于病变巨大,病变呈梭行膨大,且与心包关系密切,因而采取了手术切除的方法,患者恢复较好。总之,食管血管瘤在临床相对少见,术前确诊困难,外科手术切除是主要的治疗方法之一,多数患者预后良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