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食道炎 > 饮食调养 > 语音肩周炎的最佳治疗方法王罡医生
语音肩周炎的最佳治疗方法王罡医生
大家晚上好,我是王罡医生,今天有幸在此和大家共同探讨和分享一些临床经验。
我毕业于成都中医药大学针灸推拿专业,现工作医院,长期从事针灸临床工作。得蒙恩师江秀成老师多年苦心栽培,让我在中医临床上有一点初步的认识与感悟。今天借此平台与今天分享下肩周炎的中医临床治疗方案。
什么是肩周炎?
似乎肩周炎在临床很多见。但事实是临床诊断大多不规范和不确切,虽然在老百姓中认为肩周炎多发,但据不完全统计,肩周炎在诸多肩关节疼痛疾病中仅占了15%,而更多的肩关节疼痛被医生和患者误认为是肩周炎,这些疾病更多的是肩岫损伤(肩袖是覆盖于肩关节前、上、后方之肩胛下肌、冈上肌、冈下肌、小圆肌等肌腱组织的总称。)或者是肩峰的撞击综合症,甚至有些是肩关节不稳造成的。这些情况造成肩部疼痛并不是肩周炎这一个笼统的概念可以概括的。
1.什么进肩岫损伤?什么是肩岫?
肩岫是指肩关节四根肌腱的统称。它呈岫状包绕肱骨头,位于肩峰和肱骨头之间,它主要的功能是帮助肩关节的运动以及稳定肩关节。肩岫损伤见于提拉重物或者摔倒,或者老年人过度牵拉、从事羽毛球、网球运动后出现的疼痛。累及的肌腱有冈上肌、冈下肌、小圆肌及肩胛提肌。故临床上注意区分肩岫损伤疼痛与肩周炎。
2.肩峰撞击综合症是什么?
在临床上虽不多见,指的是当肩关节抬升到一定位置时,肱骨大结节与肩峰前下方发生撞击,从而引起疼痛。疼痛特点是夜间为甚、剧烈难忍,出现向三角肌疼痛放射感。外展和上抬手臂时疼痛尤为明显。
所以临床上要区别这几种疼痛,而不是所有的肩部疼痛都可以笼统地归为肩周炎。
3.什么是肩周炎?
现代医学的定义是:肩关节囊及周围韧带、肌腱、滑囊的慢性、无菌性炎症而导致的疼痛。可通过核磁共振、彩超、DR片来区分肩周炎、肩岫损伤、肩峰撞击综合症。
4.肩周炎的治疗?
临床上治疗方式方法较多,效果参差不齐。肩周炎好发于50左右,初期临床表现为肩胛及肩周部位的疼痛为主要的临床表现,可能会伴随畏寒、恶风症状。疼痛一般昼轻夜重。遇寒或者遇到阴冷天气会加重。患者若初期忽略治疗,经久不愈可能会导致肩周活动受限。
5.为何肩周炎好发于50岁左右?
中医经络循行及生理认为:肩关节循行所过的经脉有手太阳小肠经、手阳明大肠经、手少阳三焦经这三条。《黄帝内经灵柩·经脉》篇中这样描述这三条经的走行的。手阳明经大肠入肘外廉,上臑外前廉,上肩,出髃骨之前廉,上出于柱骨之会上……”髃骨在解剖学上指的是肩胛骨的肩峰端。手阳明大肠经循行是走肩关节的前侧面而上到肩部。
而手太阳经的循行是“上循臑外后廉。从肘关节后部上到肩胛,出肩解,绕肩胛”它是从肘臂后部上行到肩胛附近,肩胛关节及肩峰端后缘。
手少阳三焦经循臑外上肩,而交出足少阳之后,入缺盆,从肩关节中间部份,介于手阳明大肠经和手太阳小肠经之间。
肩部与手的三条阳经有关系,此外还与手太阴肺经有关系。手太阴的循行从肩前下到胸部。
为何好发于50岁左右呢?
《黄帝内经》中描述“女子五七阳明脉衰,六七三阳脉衰于上,而男子六八阳气衰竭于上”。随着年龄增加,人体阳气,三阳经脉气逐渐衰竭的。阳气、脉气衰退给风、寒、湿造成可乘之机,这些邪气容易侵袭人体空虚的部位,所谓邪之所凑,其气必虚。所以我们认为阳气虚是发病的本质。
针对大多数肩周炎,除药物、针刺外,多选用艾灸作为主要的治疗及保健方式,可根据患者表现的临床症状判断疾病累及哪些经脉,选用相应的穴位。
如果患者以阳明经疼痛为主,就是肩前区的,可选用艾灸足三里、上巨虚等,可提升阳明经经气的作用。
若以肩胛为主的疼痛,可艾灸天宗穴、大椎穴。大椎是督脉、手、足三阳经交汇穴,艾灸大椎穴可温通三阳经,温补阳气,既可通经络又可补阳气。艾灸天宗穴可起到祛风散寒的作用,所以艾灸在临床上用得很多,即使患者疼痛缓解了,我们也要继续艾灸。
肩周炎的发病不仅是阳气不足,还由于阳气不足导致水津运行不畅,留滞于肌肉、筋膜、关节间隙,导致疼痛,发为肩周炎。故认为寒湿的凝滞是本病发病的第二因素,个人觉得这与现代西医学对肩周炎的认识机理不谋而合。西医学利用解剖、理化检测,认为肩周炎的发生与长期局部反复无菌性炎性物质渗出而产生的,炎性物质渗出于局部导致白介素,5-羟色胺等致病物质在局部的堆积,这种物质堆积又可刺激肌肉纤维、神经末梢而产生疼痛,久而久之导致肌腱和肌纤维粘连,最终导致关节活动度受限。西医学所说的炎性物质相当于中医所说的水湿、痰饮,在《内经》有云:寒主收引凝滞,湿性粘滞,正是因为水饮停滞于局部,才会导致气血运行不畅。才会引起肌纤维的粘连,才会引起肩关节活动不利,所以说阳气的相对不足是本虚,而寒气的凝滞是标实,在治疗上应该把握这几点。
所以肩周炎的三大要素:
1.阳气的相对不足
2.寒气侵袭
3.水津停滞
老百姓形象地称这为凝冻肩,所以才会有这样的认识和看法。治疗上应当把握住减速机,以温阳化气、行水,温经散寒止痛为主要的治疗原则。方剂以苓桂术甘汤为主,苓桂术甘汤是《伤寒论》中治疗脾虚水停,水气上冲的一个方剂,具有湿阳健脾利水的作用。选择苓桂剂的原因在于:脾主四肢、主肌肉,肩周炎是在我们四肢部位,发生的机理在于寒湿凝滞肌肉、筋膜而产生的,其中心的一个环节还是脾阳不振,无法运化水湿,浊阴方才阻碍膜腠,才会引起相关疾病。故用苓桂剂健脾、温阳行气散水,浊阴消则水气行,寒气散则脾阳振。
再根据患者不同临症加减用药。加生姜温中散寒,元胡行气止痛,葛根升发清阳,舒缓筋膜,秦艽以除湿通络等。组方的意义在于针对阳气不足,寒湿凝滞而导致的肩周炎。
临床上还有瘀血停滞,湿热阻滞也可能引起肩周炎。暂不作讨论。
临床上多以阳气不足、寒气凝滞,伴有畏寒、畏风,遇寒则疼痛加重,疼痛昼轻夜重,或伴有便溏,舌淡,脉弱等特点。除上面苓桂剂外,还会用到针灸配合治疗肩周炎,所选俞穴根据肩周炎累及的不同经络部位进行辨证选穴。
以下是总结的特效穴位:
1.以肩后部及肩胛为主的,或伴有肩关节旋外或后伸功能相对受限的,选择天宗穴,针刺得气后选用苍龟探穴的方式行针,让针感向肩峰端甚至上臂传导,若传到曲池穴,则疗效会更好一些。
为什么会选择天宗穴?
天宗穴位于冈下窝中间处的凹陷处,《针灸甲乙经》、《铜人腧穴》上曾记载过天宗穴可治疗肩重、肩胛痛,肘臂不可举等一类疾病,从现代解剖穴看,天宗穴位于冈下肌、大圆肌、小圆肌之间。冈下肌、大圆肌、小圆肌肌群起于肩胛骨外侧缘,止于肱骨大结节处。有使肩关节外伸及旋外的作用。故刺激天宗穴可刺激周围肌纤维的收缩,舒张,调节肌纤维局部的微循环,改善肌纤维后伸及旋外的活动。
如果肩前及肩峰端或者外展及上举活动受限的,我们可以针刺对侧下肢条口、承山穴,采用巨刺的手法,从条口进针透承山穴,针刺方向抵向承山穴,得气之后,尽量让针感从大腿向腹部传导,并让患者配合自主的肩关节活动,这类似于运动针法。这促进阳明经脉经气的活动,宣散气血,达到止痛作用,同时改善肩关节的活动。
另外有的病人疼痛是位于肱二头肌、长头肌肌腱处有明显的压痛,可能伴有肩关节内旋,上举活动受限,肱二头肌、长头肌肌腱处正好是腋前纹头上方一点,所过经脉与手太阴肺经有相似之处,可针刺列缺穴,得气之后有针感向肘部和肩部传导,同时配合肩关节活动及呼吸运动。呼吸运动有助肺气宣散,促进气血流通,可解决疼痛及功能活动不利的问题。
这是临床上一点经验的总结,下次再探讨火针、长针、芒针等治疗手法。谢谢大家。
坐诊时间:周一、四下午或周三、五下午,详询-
中科公益爱心白癜风专科医院怎么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