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食道炎 > 优质医院 > Barrett食管真的都要进行内镜监测
Barrett食管真的都要进行内镜监测
不少指南推荐,对Barrett食管(BO)进行内镜监测有助于早期发现食管癌。然而,目前尚无RCT研究证实其有效性,且其成本效益也让人质疑。来自荷兰的Pieter等就此进行了讨论,文章发表于年8月5日的Gut杂志上。
有研究证实,只有小于8%的食管癌与BO有关,而BO患者发生食管癌的风险远低于预期水平。成本效益研究显示,对未提示不典型增生的BO患者进行内镜监测无成本效益优势。因此,如何识别高危BO患者并对其进行监测是我们面临的首要挑战。
大部分指南根据是否存在不典型增生(出现于5-10%的患者中)来决定监测间隔时间。虽然其他影响肿瘤发生的危险因素,如年龄、性别、内脏肥胖及p53等分子标志物逐渐被发现,但尚不能对监测间隔时间产生直接影响。在这些指标中,BO病变长度似乎最有价值。
BO传统的定义为管周中的食管鳞状上皮被柱状上皮所取代,并出现肠化,以3cm为界,病变节段<3cm者,为短段型BO(SSBO),反之,则为长段型BO(LSBO)。
尽管LSBO及SSBO均可能发展为食管癌,但其风险不一。有meta分析提示,SSBO患者的食管癌年发病率低于所有BO患者。一项回顾性研究显示,LSBO发展为食管癌或高度不典增生的风险明显高于SSBO。
另有前瞻性研究认为,在病变长度大于2cm的BO患者中,病变长度每增加1cm,其发生食管癌或出现高度不典型增生的风险将增加11%;在美国一项类似的研究中,这一风险增加至28%。这些研究均说明,SSBO患者发生食管癌的风险低于LSBO患者,故不易从内镜监测中获益。
目前,多数指南并未对SSBO及LSBO分别确立监测间隔时间。英国胃肠病学会最近出版的指南对病变长度进行分类讨论:无不典型增生的LSBO患者的监测间隔时间为2-3年;无不典增生的SSBO者为3-5年;病变长度<1cm者,无需监测。
德国Pohl等进行的一项关于T1期食管癌的研究中,进一步证实了BO危险分层的重要性:长节段型、短节段型、超短节段型BO患者每年发生食管癌的比例分别为0.24%、0.03%和0.01%。
也就是说,为了发现一例食管癌,名SSBO患者或名超短节段型BO患者需要每年进行内镜监测,其成本效益再次受到质疑。
值得注意的是,该研究可能存在选择偏倚;其次研究选取的是T1期患者,实际中,发现更多的是进展期患者,他们的生物学特性与BO可能不同。
Pohl等的发现有助于显著提高食管癌的监测效率,目前急需一种综合人口学、环境、内镜、组织学、分子标志物的预测模型,来准确识别高危及低危BO患者,从而终止对低危患者(可能为女性、无不典增生的SSOB患者)进行监测。
综上,BO患者的病变长度是衡量哪些患者应当优先进行内镜监测的重要指标,目前其危险性已被充分证实,并已被批准纳入各种监测指南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