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文章

推荐文章

热门文章

您的当前位置:食道炎 > 食道炎预防 > 肠高级别上皮内瘤变

肠高级别上皮内瘤变



经常有患者问,肠镜病理报告提示高级别上皮内瘤变,需要做手术吗?

回答这个问题,需要对高级别上皮内瘤变有充分的理解。我们简单将相关知识归纳如下。

01PART什么是高级别上皮内瘤变

上皮内瘤变又称上皮内瘤(IN),是目前临床病理诊断中常用的一种诊断术语,并且涵盖了多个器官上皮性组织的非典型增生或异形增生性病变,所涉及的器官有宫颈、前列腺、宫内膜和消化系统的食管、胃肠等器官。IN是上皮恶性肿瘤发生前的一个特殊阶段,IN在细胞形态学和细胞排列方式上较正常组织有明显的改变,其遗传学上也存在基因克隆性改变,生物学行为上具有一定的侵袭性。上皮内瘤变分为2级,即为低级别上皮内瘤变(lowintraepithelialneoplasia,LIN)和高级别上皮内瘤变(highintraepithelialneoplasia,HIN)。低级别上皮内瘤变相当于轻度、中度异性增生;高级别上皮内瘤变相当于重度异型增生或原位癌。

高级别上皮内瘤变与重度异型增生、原位癌、局灶癌、黏膜内癌等其实都是一回事,应该只有一个名词,就是高级别上皮内瘤变。采用上皮内瘤变的名词是要强调更准确地反映癌前病变在发展为浸润性癌之前上皮细胞形态学改变的本质及其科学的概念,从而更正过去长期由于沿用重度异型增生、癌疑、原位癌、局灶癌、黏膜内癌、癌变趋势等名词所引起的对患者造成的不必要的恐慌以及因为治疗过度所带来的对人体造成的不必要的损伤,从而影响预后及生存质量。

02PART胃和肠高级别上皮内瘤变的区别

胃高级别上皮内瘤变是具有恶性特征的黏膜病变,但无黏膜固有层的浸润。高级别上皮内瘤变的形态学具有某些浸润性癌的一些相同或相似的遗传学异常,因此,其极有可能发展为浸润癌。有报道,胃高级别上皮内瘤变消退占0~16%,持续占14%~58%,而有25%~85%进展为浸润性癌。

同样是消化道的一部分,但结直肠癌和癌前病变概念的确定与胃有所不同。由于结直肠黏膜固有层几乎不存在淋巴管,淋巴管主要分布于近黏膜肌层和黏膜下层,大量的研究证明,结直肠具有恶性细胞学特征的病变只要浸润不超过黏膜肌层就不会发生转移。WHO将结直肠癌定义为“一种结肠或直肠的恶性上皮性肿瘤,在这一部位只有肿瘤通过黏膜肌层穿透到黏膜下层时才视为恶性”。因此,那些形态学上难以判断的结直肠肿瘤,没有穿透黏膜肌层进人黏膜下层依据的癌都归入高级别上皮内瘤变。当肠高级别上皮内瘤变浸润至粘膜下层,才定义为肠癌。而临床上,肠镜活检经常会遇到取材深度不够(内镜活检本身的限制),未达粘膜下层,病理诊断为高级别上皮内瘤变。但这部分病人有可能就是肠癌,因此对于临床或内镜下诊断疑癌者,虽然病理诊断高级别瘤变,不支持癌,临床医生应当多次肠镜下活检病理确诊,必要时积极的手术处理。

03PART肠高级别上皮内瘤变的处理

肠高级别上皮内瘤变,临床排除肠浸润癌的情况下,可以行内镜下局部切除或经肛局部切除。若无法排除肠浸润癌,需要反复多次内镜病理明确诊断,以免延误治疗。

扫码

转载请注明:http://www.lzegh.com/sdyyf/1145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