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文章

推荐文章

热门文章

您的当前位置:食道炎 > 主要症状 > 艾灸重症肌无力中医特色疗法

艾灸重症肌无力中医特色疗法



该平台根据国医大师邓铁涛教授经验传承,通过对治疗重症肌无力数千例患者的临床总结,为广大患友提供重症肌无力缓解期中医调养、发作期中西医结合治疗、危象期抢救注意事项及典型病案分析等知识,旨在让患友正确认识疾病,充满信心,走向健康。

艾灸时热随力深入到皮肉筋骨之中,促进血管扩张,血流加速,从而改善局部血液循环,促进新陈代谢。通过艾灸,催发或者抑制穴位的生理功能,从而达到治疗目的。艾灸这种药物获取方便、临床操作简单的中医特色疗法,对重症肌无力患者病情可起到一定的辅助作用。

艾灸可分为艾炷灸和艾条灸。下面给您具体介绍几种常见的艾灸方法:

艾炷灸:

①直接灸:将大小适宜的艾炷,直接放在皮肤上施灸,以施灸局部皮肤潮红为度,取下剩余艾炷,又称无瘢痕灸。

②间接灸:是指用药物将艾炷与施灸腧穴部位的皮肤隔开,同样是以施灸部位皮肤潮红为度。对于重症肌无力患者,可推荐的为隔姜灸、隔盐灸、隔附子饼灸。

隔姜灸即切取直径2-3cm、厚0.2-0.3cm的生姜片,中间以针刺数孔,选择适宜体位和腧穴,放置姜片和艾炷,点燃艾炷,任其自燃。

隔盐灸主要为将适量食盐放置于肚脐神阙处,亦可将姜片放置于食盐上,点燃艾炷。

隔附子饼灸是指将附子研成细末,用黄酒适量调成泥状,做成直径约3cm、厚约0.8cm的圆饼,放置于穴位上,点燃艾炷。

艾条灸:

①温和灸:患者选取适宜体位,术者手持点燃的艾条,距腧穴皮肤2-3cm施灸。

②雀啄灸:术者将艾条燃烧端对准腧穴,像麻雀啄米样一上一下的移动,使艾条燃烧端与皮肤距离远近不一,动作匀速,起落幅度大小一致。

③回旋灸:术者将艾条燃烧端与皮肤保持固定距离(约3cm左右),左右平行移动或反复旋转施灸,动作匀速。

注:以上三种方法,术者的食指、中指置于施灸部位两侧,来感受患者局部受热程度,以便随时调整施灸时间及距离,防止烫伤。

④温灸器灸:目前市场上有各种温灸器,将点燃的艾条放置于温灸器的艾条固定处,操作简便。患者若自觉温度过高,可取下或自行调整艾条施灸距离再灸。

无论是艾炷灸、艾条灸,都应在医师的指导下选取相应的穴位。艾炷灸可每个穴位放3-5个小艾柱,艾条灸可每个穴位灸5-10min,具体以施灸局部皮肤潮红而无灼痛感为度,隔日1次,1月为1疗程。经上述治疗最短1疗程,最长5疗程。

艾灸的温热之性可升提阳气,温经通络,使气血充足,胞脉得养。现代研究表明,灸法可有效调节人体免疫系统的平衡,提高重症肌无力患者的免疫机能,加快疾病修复过程。

注意事项:

1.皮薄肉少、大血管、心前区、妊娠妇女腰骶及下腹部、乳头及阴部不可施灸。

2.疲劳、醉酒、大汗淋漓、情绪不稳、高热、过饱或过饥、身体极度消瘦暂不宜灸。

3.颜面、关节部位不宜直接灸。

4.间接灸时,若患者自觉温度太高,不可耐受时,可以镊子适当夹起艾炷或药物,待温度适宜后再灸。

5.灸后若觉口干舌燥,可予温开水缓缓饮下。

广东省传统医学会常务理事,广东省中医药学会疑难病专业委员会常务委员,广东省肝脏病学会脂肪肝专业委员会常务委员,广东省中医药学会脾胃病专业委员会常务委员,广东省中西医结合学会脾胃病专业委员会委员,广东省肝脏病学会青年委员,国家第五批柔性援疆医疗专家队成员。

从事临床和教学工作近20年,主要研究方向为重症肌无力、脾胃病、肝胆病的中西医临床和实验研究。曾获得“广东省抗击非典三等功”“广东省抗击非典先进个人”的称号。

主持及参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项目、广东省科技计划项目等各级课题13项。作为课题组主要成员参与课题获得“中国国家教育部自然科学一等奖”,“广东省科技进步二等奖”各一项。参与“重症肌无力PRO量表的研制及其应用”获得“中华中医药学会科学技术奖三等奖”和“广州中医药大学科技进步一等奖”各一项。主编及副主编《脂肪肝中医治疗与调养》《疑难病诊治思路与名家医案荟萃》等医学论著4部。发表学术论文近30篇。

共指导硕士和博士研究生15名。

坐诊地点

广州美年大健康杏儒堂名医工作室

(广州中医药大学教学基地)



转载请注明:http://www.lzegh.com/zyzz/1235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