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食道炎 > 主要症状 > 食管一线之光PD1单抗联合化疗用于
食管一线之光PD1单抗联合化疗用于
随着免疫检查点抑制剂在食管癌治疗领域应用的不断深入,PD-1单抗在新辅助治疗中的模式也愈加成熟,经验也在不断积累。本期我们将分享一例ⅢB期食管鳞癌患者,经术前免疫联合化疗的新辅助治疗2周期后即实现PR,随后顺利进行手术,为PD-1单抗在食管癌新辅助治疗中的探索再添新证!
何皓教授
医院胸外科主治医师
擅长食管癌、肺癌、纵隔肿瘤的诊治。
基本情况一般资料:患者男性,67岁。
主诉:进行性吞咽困难1月。
病史:胃镜示:(距门齿26cm)食管肿瘤;胃镜病理示:鳞癌。CT示:食管胸中段管壁不均匀增厚,最厚处达1.2cm,长约8.5cm(Img:26-42),上界位于主动脉弓水平,下界抵左下肺静脉水平,增强后强化明显;病变段管腔狭窄,左后壁与降主动脉管壁接触面达动脉管径1/4。左侧锁骨上见小淋巴结,直径约0.6cm(:11)。右上纵隔气管旁、腔静脉后气管前、隆突下见多发肿大淋巴结,大者最大横截面约1.7cm×2.0cm(:14)。
造影示:胸中段食管管腔狭窄,长约8-9cm,局部管壁僵硬,边缘及粘膜不规则破坏,对比剂通过缓慢,其上方管腔扩张。考虑胸中段食管癌。
诊断食管胸中段鳞癌(cT3N2M0IIIB期)
治疗经过及疗效评价术前新辅助免疫治疗+化疗:以替雷利珠单抗mgivgttd1+紫杉醇mgivgttd2+顺铂40mgivgttd2-4方案,术前治疗2个周期。
疗效评价:评效PR。CT示:与旧片对比:食管胸中段鳞癌化疗后复查,食管胸中段管壁增厚较前变薄,最厚处达0.5cm(.29),长为8.5cm(.28-34),增强后强化明显,病变段管腔狭窄,左后壁与降主动脉管壁接触面达动脉管径1/4。左侧锁骨上见小淋巴结,直径为0.6cm(:11)。右上纵隔气管旁、腔静脉后气管前、隆突下见多发肿大淋巴结部分较前缩小,较大者最大横断面大小为1.6×1.3cm(.10)。
治疗后造影示:与旧片对比,胸中段食管管腔狭窄较前改善,长约8-9cm,局部管壁稍僵硬,边缘及粘膜不规则破坏较前修复,对比剂通过较前顺畅,其上方管腔扩张较前减轻。胸中段食管癌化疗后较前退缩。
手术治疗:在全麻下行“胸腔镜联合腹腔镜食管癌二野+根治术、空肠造口术”,探查见:胸腔少量粘连,无胸水,肿瘤位于胸中段,约2.5x1.5cm,侵出外膜。手术顺利,术中出血约ml,手术时间4小时。术后恢复良好,术后第8天顺利出院。
术后病理评效:食管+部分胃切除标本:(食管胸中段)食管部分粘膜上皮缺失,管壁全层可见慢性炎症细胞、泡沫细胞及异物巨细胞浸润,未见明显肿瘤残留,符合重度化疗反应。标本上切端、下切端及另送“上切端、颈段食管”未见癌。淋巴结1/24个见转移癌(贲门旁LN0/4个,“左肺门”LN0/2个,“7”LN0/3个,“8”LN0/1个,“12”LN0/1个,“右”LN0/3个,“TBL”LN0/3个,“RECR”LN1/2个,“”LN0/3个,“”LN0/1个,“”LN0/1个)。“1、2、3、、RECL、”未见LN。
术后诊断:食管胸中段鳞癌(ypT0N1M0IIIA期)化疗后。
病例总结本例患者为67岁男性,确诊为食管胸中段鳞癌(cT3N2M0IIIB期),以替雷利珠单抗mgivgttd1+紫杉醇mgivgttd2+顺铂40mgivgttd2-4方案治疗2周期,评效PR。后在全麻下行“胸腔镜联合腹腔镜食管癌二野+根治术、空肠造口术”,术后诊断为食管胸中段鳞癌(ypT0N1M0IIIA期)。
王枫教授
副主任医师
医院
中国抗癌协会食管癌专业委员会青委会委员,福建省抗癌协会食管癌专业委员会常委,福建省抗癌协会食管癌青委会主任委员,福建省医学会肿瘤学会青年委员会副主任委员,福建省医学会胸外科分会肺癌学组委员,福建输血协会肿瘤患者血液管理委员会副主任委员,海峡两岸医药卫生交流协会临床肿瘤学诊疗分会常委,福建省医学会胸外科委员会委员,中华消化外科杂志菁英会委员,中华消化外科杂志审稿专家。从事本专业20年,获得省级科技进步奖2项参与国家级课题2项及省部级课题多项,主持省部级课题1项,撰写SCI及CSCD论文10余篇,多次在全国及区域手术视频比赛获奖。
专家点评食管癌是具有中国特色的瘤种,在我国有超过90%食管癌患者病理类型为食管鳞癌,且大部分患者在初诊时已为中、晚期。新辅助治疗有助于患者重获手术机会,提高术后5年生存率。在免疫检查点抑制剂出现之前,新辅助治疗以放、化疗为主,但其疗效有限,不良反应也需要临床医生格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