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文章

推荐文章

热门文章

您的当前位置:食道炎 > 主要症状 > 早期食管癌病例6

早期食管癌病例6



男患,80岁,以食管病变入院。病理证实食管鳞状细胞癌。

常规胃镜检查显示在胸中食管有一浅凹陷性病变,病变发红,表面无明显隆起及凹陷。常规内镜检查无法区分病变的边界,表面无明显隆起及凹陷(图1、2)。因此,浸润深度被诊断为上皮(EP)或固有层黏膜(LPM)。

图1白光:胸段食管有一微红色的病灶

图2白光:胸段食管有一微红色的病灶

知识点食管壁的层次

NBI显示在胸段食管有一半环形褐色区域(图3、4),表面几乎平坦的,与白光内镜相比边界清晰。

图3NBI显示在胸段食管有一半环形褐色区域,表面几乎平坦的,与白光内镜相比边界清晰

图4NBI显示在胸段食管有一半环形褐色区域,表面几乎平坦的,与白光内镜相比边界清晰。

放大内镜显示许多不规则毛细血管袢(IPCL)的不规则性较轻,IPCL的大小较窄且均匀。在病变内无血管区(图5、6)。从放大的内镜检查结果判断浸润深度为EP或LPM。

图5ME-NBI:IPCL的不规则性较轻,IPCL的大小较窄且均匀。

图6ME-NBI:IPCL的不规则性较轻,IPCL的大小较窄且均匀。

知识点食管鳞状细胞癌的IPCL形态特征

碘染色显示一个明确的据染区,病灶呈半环形(图7、8)

图7碘染色显示一个明确的据染区,病灶呈半环形,病灶内可见碘染区

图8碘染色显示一个明确的据染区,病灶呈半环形,病灶内可见碘染区

知识点染色原理

正常食管上皮细胞含有糖原,可吸收碘而染成深棕色,癌变上皮不染色,炎症及乳头状瘤淡染色。复方碘溶液1.0%-1.5%。

此病灶经内镜检查诊断为鳞癌。活检从未染色的区域进行,诊断为鳞状细胞癌。浸润深度诊断为固有层(LPM),其原因是其表面呈片状,IPCL的不规则性较轻。用钩刀行对病人进行了ESD手术(图9)。

图9ESD没有出血和穿孔

刚切除的标本显示在红色病灶处有一浅的凹陷(0-IIb+IIc)(图10),标本右侧为口侧。凹陷部表面略呈不规则状,而平坦部分表面光滑。碘染后,切除标本显示边界清楚,大小40×40mm。病变内部有许多非肿瘤区域着色良好(图11)。

图10切除的新鲜标本显示在红色病灶处有一浅凹陷(0-IIb+IIc)。病灶周围有许多隆起。凹陷部分的表面略呈不规则,而平坦部分表面光滑。

图11碘染色后切除的标本显示边界清楚的据染区域,病灶大小为40×40mm。在病变内部有许多非肿瘤区域着色良好。

病理诊断为鳞状细胞癌。侵入深度基本上为EP,部分为LPM。然而,鳞状细胞癌浸润黏膜肌(MM)(2处)。浸润方式为扩张型,无淋巴或静脉浸润。图中的白色、红色和黄色线条,分别标明EP、LPM和MM。

图12显微镜下见鳞状细胞癌。浸润深度以上皮型(EP)为主,黏膜肌(MM)。

图处癌组织浸润黏膜肌,浸润宽度为1.7和0.7mm。

图14白色,红色和黄色的线条分别表示EP、LPM和MM。

知识点食管正常结构图

最终诊断

早期食管癌,T1a(MM),ly0,v0,HM0,VM0,0-IIb+IIc型,40×40mm,

Mt.

病人接受15次球囊扩张术,以防止环周ESD后狭窄。术后2年无局部复发或转移。

临床诊断要点

当肿瘤侵犯到MM或黏膜下层(SM)时,病变的表面会变得不规则和增厚。然而,本例并没有发现这样的情况,MM的浸润宽度非常小,只有1.7和0.7mm。MM癌淋巴结转移的发生率约占10%。然而,据报道,如果淋巴管浸润为阴性和膨胀性生长方式淋巴结转移率则为4.6%。因此,对于如此大的病变,需要进行精确的病理检查,并且必须进行整块切除的ESD。

(参考文献来自T.Oyama病例集,水平有限,仅供学习之用,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如感兴趣,欢迎交流与讨论)



转载请注明:http://www.lzegh.com/zyzz/12529.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